瑞雪文學網

手機瀏覽器掃描二維碼訪問

第596章(第1頁)

第596章

他不被排擠,誰被排擠?

值得一提的是,到了晚年王安石下野,還跟蘇轼這個曾經的政敵成了好友。

蜀學沒落,在於剛極易折,本身又太過駁雜,很難有所發展。

關學不盛,就純粹是學派倒黴了。

先說張載這位關學創始人,自從嘉祐二年進士及第後,便一直外放擔任基層地方官,職位偏低,二次受诏擔任的也不過是同知太常禮院(禮官)。

前面說過,古代一個學派的興盛,取決於皇帝和學派自身的官身背景。

張載作為關學開宗祖師,官身太低也就很難助力其學說從諸多流派中脫穎而出。

更可悲的是,張載死後喪葬,都是在翰林院許將的努力下,皇帝才勉強下召“支喪葬半費”

,而一年前其弟張戩去世時,朝廷撫恤的喪葬費竟是“全支”

由此可見,連皇帝也不看好關學。

到了哲宗時期,幹脆有關學弟子張舜民欲為恩師的功德“讨個說法”

,遂上呈《乞追贈橫渠張子疏》,但哲宗皇帝沒有給予任何回應。

這還隻是政治上的睏境,再說學派門徒,自從張載這個祖師爺去世,關學頹勢不可避免。

於是乎,許多關學弟子紛紛轉投他學,這其中尤其以張載首席弟子呂大鈞的“背叛”

,最為讓當時的關學門人震撼。

張載剛死,你就“叛出”

師門,這是在釋放什麼政治信號?

而張載生前最為器重,人稱“顏回再現”

的弟子呂大臨,在轉投了二程後幹脆又成了“程門四先生”

(呂大臨、謝良佐、楊時、遊酢)之首,簡直離譜。

也難怪後來朱熹研究關學,會將關學淵源歸入到二程的洛學。

嗯,朱熹也因此得了個“識橫渠之學不全”

的批評。

當然,張載最倒黴的就是,他的關學雖然屢遭重創,但好歹是百足之蟲,死而不僵。

再加上朝廷也知道不能一家獨大,就在翰林學士許將等人的建議下,重新敕封張載為“宣明”

,算是給了關學一個肯定。

總算讓關學得以喘口氣兒,以圖東山再起。

然後......

金人南下了。

靖康之恥,關學正處王朝傾覆的“震中”

區域,遭受毀滅性打擊。

反觀二程的洛學,倒是分批南下,繼續傳播,由此發展出了南平學派、閩學等各家分支。

朱熹更是直接拜洛學門人李侗為師,跟其研究學習二程留下的洛學,并試圖對其進行更化改革。

程朱理學就這麼誕生在了南宋!

請關閉瀏覽器閱讀模式後查看本章節,否則將出現無法翻頁或章節內容丟失等現象。

熱門小說推薦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